平台历史成果及服务绩效  


平台依托行业顶尖科研院所拥有的系统性技术,开展规划设计、技术开发、工程 咨询和示范推广全产业链条服务,服务对象分为6 类:

  • a.第一类,国家部委,如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住建 部、国资委、财政部、外交部等,承担国家和行业赋予的共性及公益性技术研发、行 业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与管理;
  • b.第二类,各省份建设领域行政主管部门,如北京、上海、重庆、天津4 个直 辖市,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广东、四川、河南、湖北、江西、陕西、安徽、海 南等34 个省份,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 个自治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本 土化适应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地方标准规范的编制和技术支持服务;
  • c.第三类,各地政府部门,辐射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东北、西南、 的保定、武汉、郑州、长沙、济南、青岛、烟台、威海、苏州、南京、无锡、常州、 宁波、杭州、湖州、合肥、西安、哈尔滨、沈阳、成都、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 重要城市地方政府, 包括地方政策、技术的咨询,以及大型政府工程的绿色建筑相关 项目的设计、咨询和评估,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测试分析;
  • d.第四类,各类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和企事业单位业主,如万科、保利绿色建筑 相关开发企业以及建筑绿色性能的实验检测和评估,具有鲜明特色的工程技术开放的 特点;
  • e.第五类,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如: 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科研院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 科技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 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等。
  • f.第六类,国际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德国能源署、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 法国能源与控制署、英国建筑研究所、新加坡绿色建筑协会、中国节能协会、美国斯 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
1.在绿色建筑领域:

成果1: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任务来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服务对象:国家部委、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国际机构等

验收时间:2020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绿色公共建筑的气候适应机理。构建了注重地域气候数据与空间形体数据收 集、录入、再开发的绿色公共建筑定量分析数据库;
  • 2)具有气候响应机制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与技术体系。设计新方法强调空间 性能的能耗关联和气候关联,建立了“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技术体 系”;
  • 3)设计分析工具与协同技术平台的研发。项目组开发了《绿色公共建筑形体设 计分析工具》(V1 版)、《绿色公共建筑微环境设计分析工具》(V1 版)、《多主 体、全专业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协同技术平台架构》(V1 版)及《绿色公共建筑协同设计流程模板》。

成果2:适应寒冷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与示范

任务来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服务对象:国家部委、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业主等

验收时间:2020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适应寒冷气候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
  • 2)京津冀地区适应寒冷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工程示范项目研究。项目组通过科 研与全过程设计的有机互动,经多轮的专项论证,针对寒冷气候区筛选、优化后形成两个示范工程,目前“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某机关办公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成果3:西部典型地域特征绿色建筑工程示范与设计工具

任务来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21 年6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完成了示范工程3 项,包括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林艺术馆、 西宁市民中心、重庆市南川区大观园游客集散中心,建立了适用于西部典型文化特征地域示范工程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运行效果后评价体系,为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的成果推广提供了建成项目示范和数据依据等支撑。完成示范工程检测报告3 篇;建筑学科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11 篇,培养研究生9 名,完成研究报告6 篇。

成果4:围护结构降耗功能模块研制

任务来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7 年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研制适用于严寒、寒冷气候区住宅降耗功能模块,包括“内置式通风平屋面防辐射卷帘”“光伏遮阳百叶降耗模块”“集成降耗模块化阳光间”3 项;能有效改善和优化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被动式热工性能,降低住宅冷热负荷需求,提高室内热舒适度,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 项,发表学术论文2 篇。

成果5:户用光伏发电智能控制模块集成技术研发与示范

任务来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9 年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提出稳定电网地区户内用电量需求分指标;建立独立及不稳定电网地区户内 用电模型;提出户内直/交流用电器用电需求指标;开发出户用光伏发电智能控制模块;开发出户用电能路由器。
  • 2)标准编制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2018 第 25 页 共 40 页 《Resilience of buildings and civil engineering works 》 ISO/TR22845:2020 (“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弹性”技术报告) 《导光管采光装置》JGJ/T 530-2017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JGJ/T425-2017 《建筑用碳纤维发热线》JGJ/T 538-2018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应用工程技术规程》SJG37-2017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DB11_T 1606-2018《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2016
2.装配式建筑领域:

成果1: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任务来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5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突破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9 项;
  • 2)制、修订技术标准、导则、图集、研究报告或手册等23 项;
  • 3)开发保障性住房工业化建造质量控制、可装配式部品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等 方面的软件2 项,并取得相应的软件著作权;
  • 4)研究开发新产品4 项;
  • 5)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部品生产示范基地2 项;
  • 6)指导建设工业化住宅标准构件厂1 个;
  • 7)建设示范工程5 项,完成保障性住房工业化集成技术示范工程5 项,总建筑 面积10 万㎡以上;
  • 8)获得专利10 项,发表论文50 篇,出版专著2 本,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 名,培养1200 名地方技术人才。

成果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任务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6 年6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要点1 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 2)研究报告1 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研究》。

成果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任务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9 年7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指南1 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成果4: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体系研发

任务来源:集团科技创新研究开发项目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机构、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7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形成关键技术4 项: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设计技术、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结 构设计技术、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机电设备设计技术、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生产与施工验收技术;
  • 2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1 项:《钢骨架集成模块建筑技术规程》T /CECS 535-2018;
  • 3)企业标准2 项:《集成建筑模块》Q/321191ACZ001-2014、《模块建筑体系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Q/02-2014;
  • 4)获得软件著作权1 项:钢结构装配式模块建筑BIM 设计软件。

成果5:箱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体系研发

任务来源:集团科技创新研究开发项目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8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形成关键技术2 项:箱式钢结构建筑设计关键技术,提出箱式钢结构建筑防火措施、箱式模块墙体波纹钢板剪力墙、连接件设计方法、设备管线连接及内装设计技术;箱式钢结构建筑生产与施工验收关键技术,提出箱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加工控制要点以及施工验收方法;
  • 2)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1 项:《箱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技术规程》(报批稿);
  • 3)企业标准1 项:《中集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技术规程》Q /CIMC-MBS001-2017;
  • 4)实用新型专利2 项:一种准确定位的集装箱房屋模块间连接点结构( ZL201720221585.9 ) 、一种嵌入式集装箱房屋模块间连接点结构

成果6:建筑工业化集成设计研发-PC 技术体系

任务来源:企业自立课题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机构、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15 年9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1)形成关键技术3 项:PC 体系的设计要点、集成设计方法和数据链接方法;
  • 2)研究报告1 部:《建筑工业化PC 技术体系研究报告》;
  • 3)企业标准1 项:《PC 技术体系的结构设计标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企业标准);
  • 4)论文3 篇:张守峰《住宅产业化与PC 结构体系》《北京郭公庄公租房的产业 化实践》;赵钿、王凌云《创建全链建筑体系、支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成果7: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编制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51231-2016》
  •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2-2016
  • 《装配式玻纤增强无机材料复合 保温墙体技术要求》GBT36140 2018
  • 《建筑和土木工程—模数协调—模数》ISO 21723:2019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 《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JGJ/T398-2017
  • 《工业化住宅尺寸协调标准 JGJ/T445-2018》
  •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用技术标准》JGJ/T458-2018
  • 《装配式整体卫生间应用技术标准 JGJ/T467-2018》
  •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JGJT469-2019
  • 《住宅室内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标准》DG/TJ08-2254-2018
  • 《箱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技术规程》T/CECS 641-2019
  • 《预制集成外保温墙板应用技术规程》T/CSPSTC 52-2020
3.既有建筑更新与再利用领域:

成果1:既有居住建筑适老化宜居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任务来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20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课题聚焦既有住区评价体系、既有住区室内外环境建设及智能化系统开发等领域, 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实践应用等层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3 项研究报告、2项图集、3 项导则、2 项部品、2 项发明专利、1 项系统应用解决方案、21 篇学术论文、6 名研究生人才以及6 项示范工程。

成果2: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21 年6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评价标准》、专利1 项(一种树种鉴定的现场微损取样 检测方法)、软著权2 项(绿色历史建筑性能模拟工具和历史建筑智慧化管理运维平台),《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修缮研究报告》《历史建筑绿色化设计新方法》和示 范工程5 项[长控艺术区绿色建筑工程示范项目、沈阳124 中学(葵寻常小学旧址)修缮保护示范项目、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绿瓦大楼)修缮改造项目、段祺瑞旧居复原修缮工程和南头古城中山南街53 号综合改造示范工程。

成果3:绿色田园建筑设计建造技术集成与示范

任务来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

服务对象:建设领域行政主管、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房地产开发及企事业单位业主等

验收时间:2022 年12 月

主要科研成果:

  • 本项目将构建成套绿色田园建筑设计建造关键技术与指标体系;编制高质量体验 田园绿色宜居住宅建设指南1 套;研发关键技术2 项,设备与装置1 套,绿色田园建筑设计建造模式1 套;编制图集1 套,相关指标体系4 套;培训技术人员200 人次,培养研究生或技术骨干2 人,发表论文1 篇,申请专利1 项;完成应用示范工程1 处,总面积1 万㎡以上。

成果4:标准编制

《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 JGJ/T425-2017 其他科研服务项目